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段文字翻譯過來就是,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物的變化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除和解決;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禍亂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起筑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強行做事的將會招致失敗,過于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老子在這里講述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同時也總結出了設備管理的精髓,他是說,在設備安全運行的時候,生產就容易保持穩定,便于把控。設備出現故障往往是在我們管理最薄弱的環節。老子用“其微易散”來說明細節性的東西人們往往容易忽視,這里的細節就是指精細化管理,設備管理的精細化是指設備一生的精細化,在安裝、調試、運行、維護保養、檢修、改造、直至報廢的每一個環節上都要進行精細化管理,但是在實際中人們往往只注重抓生產,提高產量而忽視了這些細節,破壞了設備維護保養和生產之間的平衡,設備經常帶病運行,導致設備管理混亂,設備故障失控。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是說,設備在正常運行時就要加強維護和保養,設備檢修要在沒有發生故障之前進行,消除潛在隱患和缺陷。大的故障總是始于小的缺陷而發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出現,總有自身生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于在這個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生禍患的環節給予特別注意,就可杜絕禍患的出現。
老子運用三個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形象地證明了任何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我們,設備發生故障都是微小的缺陷導致的,這些微小的缺陷可能是一個螺絲的松動、一個小裂紋、也可能是設備的輕微振動或潤滑不良等。因此做設備管理就要有防患意識,在設備還沒有發現故障之前就要提前準備,將故障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就不會有設備事故的發生。同時也告訴我們,推行TPM就要堅持改善,做改善不要在乎多么的微小,只要能堅持每天改善、每天提高,今天比昨天進步1%,明天比今天進步1%,時間長了一定能產生巨大的效益。
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恒,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老子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韌性,公司現在推行TPM也是一樣,如果各級人員都能做到“慎終如始”,那就“則無敗事”了。目前是公司推行TPM最關鍵的時刻,如果能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在這最關鍵的時刻要像一開始那樣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堅持改善,始終將沒有改善就沒有提高的理念融入心中,TPM推行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寧夏集團煤化公司設備科 王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