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幫扳閥門的大老粗敲電腦算成本?哈哈!”精細化工公司經理馬勇爽朗的笑聲在會議室里回蕩,而被“點名”的正是生產技術科幾個正被數據折磨得焦頭爛額的“大老粗”。
其中撓頭最狠的,是剛被調任生產技術科科長的馬海明。這位曾經的甲醇車間主任,過去每天打交道的是管道、閥門和反應釜,如今卻要對著Excel表格算成本、做分析。他盯著屏幕上的數字,忍不住嘟囔:“我這干甲醇的,咋就算不明白這生產成本呢?”
轉型:從“硬漢”到“多面手”
馬海明的崗位調整,是公司人才優化配置的一個縮影,在甲醇與Excel的化學反應中,我們找到了新的催化劑。隨著甲醇車間暫時停產,原本負責設備維護的他被調至生產技術科,參與成本核算和工藝優化。
“過去擰扳手的手,現在得敲鍵盤了。”馬海明自嘲道。起初,他對電腦操作一竅不通,甚至連公式都不會輸,但硬是靠著“不服輸”的勁頭,一點點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生產技術科的辦公室里,經常能聽到他的“靈魂三問”:“這數據哪來的?”“這公式啥意思?”“這結果對嗎?”
當扳手磨出老繭的手指開始敲打鍵盤,成本核算便有了鋼鐵的溫度
正是這種“較真”,讓原本粗線條的生產數據逐漸清晰起來。過去,車間的成本核算往往依賴經驗估算,而現在,他們開始用數據說話,精確到每一噸原料、每一度電的消耗。
深夜戰場:燈光下的數據攻堅
夜晚的辦公樓里,生產技術科的燈總是亮得最久。
某天深夜,加完班的我下樓時,發現他們還在埋頭整理報表。透過窗戶,能看到馬海明皺著眉頭核對數據,旁邊的同事正激烈討論某個能耗指標的合理性。而遠處,LNG車間的裝置區燈光通明,與辦公樓的燈光遙相呼應。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這兩處的燈光,照亮的不僅是設備和表格,更是一種轉型中的堅持——從“經驗主義”到“數據驅動”,從“粗放管理”到“精細核算”。
群像:奮斗者的剪影
生產技術科的加班,只是公司的一個縮影。
在裝置區,操作工們日夜輪班,緊盯儀表數據;在化驗室,化驗員目不轉睛做樣;在裝車站現場,認真核對每一輛車的設施規范達標情況……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降本增效”的目標努力。
路燈下,常有匆匆走過的背影——可能是剛下夜班的操作工,可能是趕早班的化驗人員,也可能是連夜處理故障的維修團隊。他們或許不懂復雜的成本公式,但他們用最樸實的行動,推動著公司向前。
李京原總經理的號召言猶在耳:“要保持‘趕考’清醒,以‘嚴、真、細、實、快’的作風,為集團三年行動計劃和‘十五五’規劃開篇貢獻力量。”夜班工人的腳步聲,不正是“十五五”規劃最先落地的標點符號嗎?
而在我看來,這種精神早已滲透到每個角落——“嚴”,是馬海明對每個數據的錙銖必較;“真”,是車間工人記錄下的每一筆真實能耗;“細”,是報表中反復優化的0.1%收率提升;“實”,是維修團隊凌晨搶修設備的汗水;“快”,是化驗員們化驗數據信息化的準時送達。
從“大老粗”到“多面手”,從“經驗派”到“數據黨”這場靜默的轉型,正讓老牌化工企業煥發新生。而那盞長明的燈光,照亮的不僅是腳下的路,更是前行的方向。
(來源:寧夏慶華 王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