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困擾國人的霧霾難題已然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而要想說清并解決霧霾這個難題,一道繞不開的坎就是煤。采自地下深處的成千上萬噸未經任何處理的煤炭被用來發電、取暖,在帶給國人充足能源享受的同時,也埋下了如今霧霾橫行的隱患。
粗放型的煤炭燃燒被認為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全國煙粉塵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氮氧化物排放的67%,都源于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燃燒。不過,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特點,決定了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難以改變。2014年,煤炭產量38.7億噸,占一次能源生產的72%;煤炭消費量41.6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的66.2%。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52億噸標準煤,煤炭需求量47億噸,約占60%。煤炭仍將承擔保障能源穩定供應的重任。
行業人士認為,在通過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給的同時,清潔利用煤炭將是未來中國治霾的主要途徑。業界對于清潔煤保持認同態度,而且許多上市公司早已潛伏清潔能源,龍凈環保、國電清新、龍源環保、中電遠達等一大批從事煙氣脫硫脫硝的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高效煤炭燃燒技術、煤炭氣化技術、煤炭液化技術以及碳捕獲技術都得到了長遠的發展,但是針對煤炭企業以及下游電廠、化工等耗煤企業來說,清潔煤技術只是增加成本,難以大規模推廣,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目前各地政府對潔凈煤的政策、輿論引導遠遠不夠,普遍認為燃煤就等于污染。許多東部省份,如廣東、浙江等地,為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強制性出臺了限制工業用煤、推動天然氣使用的政策,對潔凈煤項目重視不夠,甚至不予批準。
二、是有些地區由于天然氣供給不足,以氣代煤政策難以落地。同時對潔凈煤技術又缺乏認識,致使工業燃煤改造進展緩慢。
三、是對潔凈煤技術和專有裝備研發的政策扶持不足。相比較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每年超出200億元,國家對潔凈煤產業的支持力度可謂微乎其微。
隨著國家綠色環保力度不斷加大,霧霾影響持續擴散,清潔煤也在政策中開始閃光。春節剛過,國家工信部就發布了《2015年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其中,要求到2015年底,減少煤炭消耗400萬噸以上。工業領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京津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也被確定為重點任務。為實現方案目標,工信部和財政部3月6日聯合對外公布了《工業領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根據計劃,到2020年,將力爭節約煤炭消耗1.6億噸以上,未來,國家將鎖定焦化、工業爐窯、煤化工和工業鍋爐4個工業耗煤重點領域,實施針對焦化、工業煤窯爐進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從源頭減少煤炭消耗及污染物產生,同時推進煤化工向深度、高效方向發展,實現產業升級。國家為此將統籌各級治污財政資金,加大力度予以扶持。
雖說現在國家出臺了一些扶持清潔煤應用的措施,但是還沒有成體系的潔凈煤技術、產業化指引以及配套的支持措施,而原有的有關鼓勵發展煤炭加工技術的政策已不能滿足現實需要。
相較而言,美國在促進清潔煤技術應用上的政策要完善得多。美國從清潔煤技術的研發、示范到商業化全過程,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制定了清潔煤技術應用未來發展路線圖及實施步驟,美國《能源政策法》還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采用先進清潔煤技術。根據該法案1307條,美國政府將對清潔煤項目給予總計16.5億美元的稅收優惠。
近年來,為了適應低碳經濟的需要,支持新能源發展,國家在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領域都出臺了系列支持政策,并取得了很好效果。而在潔凈煤技術方面,政策的缺失導致其產業化進程緩慢。也許此次因煤“霧”而起的迷途,也正需要清潔煤一陣清風來把“霧”吹散,我國煤炭工業的慢慢路途遠未結束,清潔煤的路途也是剛剛開始,其產業化進程尚需要更為積極的政策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