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開的2015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上,針對我國現代煤化工如何適應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時,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共提出了5條建議,加強煤化工標準化體系建設便包含其中。
關于推動煤化工行業標準體系建設的呼吁,這早已不是第一次。然而,與10多年來行業快速發展相比,它的標準建設顯得且慢、且冷。
標準缺失已成為全行業煩心事
“目前,煤化工項目從設計及選材大都沒有專用標準可依,超大規格管道、閥門、設備等標準規范缺失,至今還未得到改善。像我們一樣的許多企業都只能參照其他標準,邊摸索、邊設計、邊施工。這就使煤化工項目因設計、選材不合理造成的安全隱患比較隱蔽。而這些隱患在設備投用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無法預防,導致事故發生。”某煤化工企業的人員這樣對記者抱怨。
“大的方面看,因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等煤制產品標準出臺困難,導致產品得不到合理的定位,不被認可或者不能得到合理評價,無法發揮市場的作用;小的方面看,煤化工項目示范的經驗無法得到總結,借用石化、化工標準體系出現的相對不合理方面不能得到糾正和借鑒,企業為之反復付出代價。”一位來自煤化工行業標準化從業人員說。
標準的缺失,已成為困擾眾多煤化工企業的煩心事。
據全國煤化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煤制化學品分會(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09年批準建立,是以煤為原料生產各種化工產品(醇醚燃料除外)標準制定的歸口單位)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現行與煤化工有關的標準總數為57項。其中,國家標準52項,行業標準5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標準并非專門為煤化工而制定。
而煤化工需要什么樣的標準呢?根據不同性質,煤化工標準可分為3方面: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從這3方面看,在用煤技術規范方面,一些重要的、導向性的、規范性的基礎通用標準目前大量缺失。如:煤制化學品技術安全導則、產品分類及命名規范、清潔生產標準、節能減排等。而目前湊合用的產品標準同樣缺失嚴重,只偏重于活性炭、煤制甲醇、甲醛、肥料等傳統煤制化學品,嚴重影響了煤炭深加工產品的生產、流通和使用。煤化工方法標準應包括煤炭深加工產品分析中最基本的通用方法標準。然而目前,煤炭液化、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低階煤提質、煤制芳烴這些現代煤化工產品的測定方法系列標準絕大部分缺失。
全國煤化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煤制化學品分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缺乏統籌的規劃,作為現代煤化工、傳統煤化工發展的技術基礎,也是其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的煤化工標準,架構涉及面較窄,數量少,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內容缺失嚴重。
當然,近年來,隨著煤化工行業的不斷發展,行業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加,煤化工標準體系的設計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推進。比如,全國煤化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煤制化學品分會秘書處先后完成了4個國家標準和2個行業標準的申報工作。其中,《煤制合成天然氣》國家標準已經進入組稿審查階段。《甲醇制混合芳烴》和《煤基氫化油》行業標準計劃已完成,工信部原材料司答辯,等待批復。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批復設立的煤制燃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自成立以來,秘書處共立項標準46項,已報批標準7項,其中產品標準2項,方法標準2項,裝備制造標準3項,等待批復中。